云溪招商引资
云溪区岳阳市云溪区位于湖南省东北部, 长江中下游东南岸,东北与临湘市接壤,西北与湖北省监利县隔江相望,南部与岳阳县和岳阳楼区毗邻。1984年4月建区。1996年6月由北区更名为云溪区。面积388.2平方公里,辖4个镇、2个乡及1个农场、8个居委会、64个村、分场。境内驻有长岭炼油化工总厂、岳阳石油化工总厂、华能岳阳电厂等三家中央大型企业。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穿境而过,23.4公里的长江水道伴区而行。1998年全区总人口15.7万人。云溪区 - 自然环境云溪区岳阳云溪区地处东经113°08′48″--113°25′30″,北纬29°23′56″--29°38′22″之间,气候宜人,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的美誉。现以列为对外开放的甲级旅游城市,是世界龙舟文化的故乡,是长江沿岸第二大经济贸易中心,是湖南唯一通江达海的口岸。良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。矿产资源丰富。其中金属矿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铅、锌等,有的居全省之首,有的居全国之冠。有大理石2亿立方米,白云石3.5亿立方米,以及大量的石灰石、石英石、石棉等。云溪区云溪区属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,地貌多样、交相穿插,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。境内最高海拔点为云溪乡上清溪村之小木岭,海拔497.6米;最低海拔点为永济乡之臣子湖,海拔21.4米。一般海拔在40—60米之间。地表组成物质65%为变质岩,其余为沙质岩,土壤组成以第四纪红色粘土和第四纪全新河、湖沉积物为主。第四纪红色粘土主要分布在境内东南边,适合林、果、茶等作物开发。第四纪全新河、湖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西北长江沿线,适合水稻、瓜菜等作物种植。云溪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,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热量充足,雨水集中,无霜期长。一月平均气温约4.3℃,七月平均气温约29.2℃;年平均气温16.6—16.8℃,无霜期258—278天;年降雨日141—157天,年平均降雨量1302毫米,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%,全年无霜期为277天,处日照时数为1722.1至1816.5小时,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9.5至110.4千卡/平方厘米,是湖南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。气候特点是:温暖期长,严寒期短,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。云溪区水域宽广,有河、有湖,水运优势十分突出,除道仁矶汽车轮渡码头、沙窝(石油)和铜鼓山(矿石)两个3000吨级专用码头外,另有擂鼓台、象骨港、滨江、新巷、儒溪等8个简易码头有待开发升级。区境内西南角还有国家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城陵矶港。云溪区 - 历史沿革云溪区云溪区有着悠久的历史,新石器时代,人们就在这里休养生息。夏商时期,为荆州之城、三苗之地。春秋、战国时期属楚地,周敬王五十年(公元前505年)就在这里筑起了西糜城,是为境内建城之始。秦并六国,岳阳市大部分地区属长沙郡罗县。西汉时属长沙国下隽县。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,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的金铺观设汉昌郡,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。三国之时,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,修巴丘邸阁城。晋武帝太康元年(280年)建立巴陵县。惠帝元康元年(公元291年)置巴陵郡。郡治设在巴陵城,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。南朝宋元嘉十年(公元439年)置巴陵郡。隋文帝时,精简郡县,废巴陵郡,建为巴州。随开皇十一年(公元591年),改巴州为岳州。公元1276年,改岳州为岳州路。1369年,改岳州路为岳州府。明代正式建立云溪驿站,1899年,清政府开辟岳州为通商口岸。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,改巴陵县为岳阳县。1964年10月,设立岳阳专署。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建制,属岳阳地区管辖。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,1986年2月实行市管县。1984年4月6日,经国务院批准,设立岳阳市北区,隶属岳阳市。1996年6月更名为岳阳市云溪区。现辖7个乡镇(云溪乡、云溪镇、路口镇、文桥镇、陆城镇、道仁矶镇、永济乡)、1个街道办事处(长岭街道办事处)、1个社区管理中心(巴陵石化云溪社区管理中心),共有65个村和13个居委会,725个村民小组。云溪区 - 历史人文景观云溪区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,自古以来,曾产生过许多仁人志士、英雄豪杰,流传着许多故事。诗人屈原,当他理想破灭,以死向邪恶势力抗争的时候,他选择了岳阳土地上的汩罗江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属。诗圣杜甫,拖着病残的身体,瞻仰“屈原祠”,登临岳阳楼,写下了诗篇《登岳阳楼》。不久,病死在岳阳市境内的平江县。还有李白、韩愈、白居易、孟浩然、陆游、欧阳修等著名的诗人,都有先后来到岳阳吟诗作赋,留下了许多篇章。 宋代的范仲淹写下的《岳阳楼记》成为了千古奇文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成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。云溪区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,二妃哭舜、柳毅传说。岳阳拥有不少的名胜古迹,有自然景观18处、古祠庙楼67处、古塔20处、古遗址42处、古墓葬42处、名人故居6处、革命纪念地4处。共计227处。这些旅游资源有三个特点:一是知名度高。有雄踞江南、 千古叫绝的岳阳楼;有屈原自沉纪念地──屈原祠;有形如青螺的君山岛;有水天一色、风月无边的洞庭湖,南湖风景区。有平江起义旧址、任弼时故居等革命纪念地。云溪区 - 经济发展云溪区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,经济保持较快增长。全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.3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亿元(预计数,下同),年均增长14.2%,人均GDP达到2.6万元;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固定收入在2002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,分别由1.07亿元和0.54亿元增加到2.62亿元和1.11亿元。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,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4.4∶29.5∶46.1优化为14.2∶47.5∶38.3。规模工业主导经济增长,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58家,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.6亿元,年均增长30%。云溪工业园自2003年建立以来,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.3亿元,城区片开发面积2平方公里,已聚集精细化工企业40家,整个园区已有入园企业72家。2005年,工业园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全省唯一精细化工产业基地。农业城郊型、规模化特色更加明显,培育科发公司等市级龙头企业5家,“公司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得到推广,蟹等特种养殖和休闲农业为农民增收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.94亿元增加到4.8亿元,年均增长12.6%。基础建设编制和实施云溪分区规划,城镇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。完成云中大道和长炼路改造升级,启动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和天然气工程,城镇功能和品位得到较大提升。创新城镇管理体制,城区“面的”实行归口管理,市容市貌大为改观。完成云溪11万伏变电站建设,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,电力保障功能增强。抢抓铁桃公路建设机遇启动了通港路建设工程,新增通乡通村公路硬化里程220公里,区域交通网络日臻完善。双花水库成功升型为中型水库并启动除险加固工程。完成农业综合开发1.5万亩、土地整理0.8万亩。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,沼气能源、改水改厕、安全饮水、有线电视扩户、“万村千乡”等农村公共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。云溪工业园进入发展提升期。初步完成工业园总体规划,规划面积由13平方公里扩大到61平方公里。进一步完善工业园管理模式。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,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,新开发项目用地1060亩,延伸主干道1000米。科技创新被评为省科普示范区。教育得到优先发展,新建校舍和改造危房2.1万平方米,城乡教育资源整合,义务教育普及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,区人民医院进行改造扩建,疾控中心建成投入使用,预防控制禽流感;血防和卫生机构得到有效整合,血吸虫病防治成效显著。计生协会工作进入全国先进。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成效明显,新增省级文明单位4个,有线电视实现了厂地信号联网互通。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深入开展,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.25万人次,转移农村劳动力1.43万人次;新增五项保险参保人员1.82万人次,征缴社会保障基金8070万元;发放城乡低保等各类救助款物1700万元。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纳入市、区公共财政体系。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增长8%,分别达到10920元和5200元。农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。落实农业综合开发、水利、交通、血防、安全饮水、沼气能源等惠农资金4100万元,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6000亩,新建沼气池2000口,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00户;新增通村公路硬化里程130公里,巴陵石化和陆城客运站投入使用;完成改水改厕1955户,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8%;实施安全饮水工程,新增1500人饮上清洁水。完成退耕还林、林业血防和德援补植三大工程造林近2万亩。扎实开展“万村千乡”市场建设工程,新增农村连锁超市80家。云溪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27万元,总面积5000亩的土地整理有序推进,沼气能源建设完成建池407个。种植业得到较快发展,水稻、蔬菜、油菜、湘莲、瓜果等产品在扩展规模的同时向优质化、高效化发展,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7500亩和产品认证9个,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创近几年之最,面积突破10万亩,总产达到4230万公斤。农村经济更趋活跃。发放种粮综合补贴、退耕还林、水库移民等各类补助资金800多万元。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,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。规模化养殖新增养殖户131户。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,白泥湖蟹和金利达酱菜在省第九届农博会上获得金奖。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协会组织达到22个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100人。云溪区2008年十项重点建设工程:1、云溪工业园建设2、松杨湖港区开发建设3、交通干道建设4、城镇设施配套建设5、建设市民休闲广场6、农村公路建设7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8、电力能源建设9、信息化建设10、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工程协调服务云溪区 - 名优特产中华绒毛蟹云溪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,由上海客商投资在白泥湖养殖中华绒毛蟹,后带动周边养殖业的发展,到2004年底,全区养殖螃蟹2.5万亩,年产量50吨左右,产值2000万元,主要分布在道仁矶镇的白泥湖、云溪乡的芭蕉湖和陆城镇的洋溪湖。其中白泥湖的中华绒毛蟹享誉海内外,在上海展销会上,被推崇为“蟹王”、“蟹后”,产品远销香港及东南亚,每年出口创汇30万美元。银鱼洞庭银鱼银鱼1918年在巴拿马国际名产会上被列为世界名产之一。据清《巴陵县志》记载:“银鱼产洞庭湖岳阳君山水域,中外名产矣。”其体态呈圆条状,长约1至3寸,眼露黑点,没有鳞片,银白透明,堪称淡水鱼中的上品。银鱼肉质细嫩,而且含蛋白质丰富,并具有滋阴补肾之功能。食时,一般将鲜银鱼取熟猪油煎炒或以素肉、鸡蛋烹汤,或用银鱼煮粉丝,是味道鲜美的佳肴。银鱼晒干后,掺汤和煎炒也各有特色。在君山、城陵矶一带湖中,湖洲平坦,水草鲜美,很适宜银鱼的生长。银鱼的繁殖过程很奇特。它产卵在数九寒冬的湖面冰雪之上、卵子随冰雪溶化呈现出凉粉状,晶莹透明,浮于水面、到次年开春气温回升,它才开始孵化,直到五月份才尾成鱼。由于生长缓慢,所以产量不高,价格也很昂。湘莲云溪区名产之一,全区种植面积约7000亩,主要种植区分布在云溪乡、永济乡、道仁矶镇。粒大饱满,洁白圆润。质地细腻。清香鲜甜,营养丰富。是岳阳宴席上必需品。莲子分为白莲和红莲。白莲颗粒较大,形状椭圆,肉色洁白,细嫩柔软,是莲子中的上品;红莲颗粒较小,形状尖长,肉色土红,粗糙坚硬。当地人喜欢在秋冬季节用来炖肉的湖藕,就是红莲的根部。洞庭湖区水域辽阔,土质肥沃,气候温和,适合湘莲生长。岳阳县、华容县、汨罗市、湘阴县、钱粮湖农场是重要产区,在国内享有盛誉。据《中药大字典》记载:莲子含有高量的淀粉种棉子糖,碳水化合物占62%,蛋白质占17%,脂肪占2%,还含有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等多种养分,其药用价值有养心、补脾、益肾、润肠等功效,岳阳湘莲以个头大质量好而闻名。兰花萝卜云溪区萝卜是明末清初由洞庭湖区盛产的皮薄、肉嫩光洁的鲜萝卜为原料,辅之以辣椒粉、盐创制而成。1980年,对蓑衣萝卜进行更新换代,在保留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,对生产工艺配方和装璜方面,进行了较大的改革。萝卜经过切数刀后,仍是个整体,提携时形同盛开的兰花,又如过去农民的雨具蓑衣,故名。它保存了传统的鲜辣风味,又有脆嫩郁香的余味;同时,还有助于消化,增加食欲。岳州羽扇岳州扇云溪区岳州羽扇已有数百年的历史。在长期的产销过程中,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,与苏州扇、杭州扇同享盛誉,成为工艺扇中的三姊妹。 岳州扇品种繁多.工艺精湛,美观耐用。目前品种多达200多个,主要分为纸扇、羽毛扇、绢扇、骨扇、宫扇、帽扇、轻便扇、套扇、戏剧舞蹈扇和香木扇等十几大类。岳州羽毛扇是以洞庭湖一带的天鹅、野雁、鹰、鹳鹤等名贵鸟类的羽毛制成的。羽毛经过清理、梳洗和分类,然后按其形状、毛色和质地,用银丝巧织成千姿百态,五颜六色的羽毛扇。扇骨上雕有精致的图案,扇面铺满红绿绒毛,再喷上香料。折叠如一束鲜花。打开给人以“无风起舞,无花飘香”的感觉。还有以马鹰毛制作的掌扇,羽轴坚而柔,羽丝细而韧,玉质的扇柄,再系上玲珑的玉坠,显得庄重雅致,古香古色,是珍贵的艺术品。岳州瓷云溪区青瓷久有盛名,历史悠久。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,岳阳青瓷源于商周,盛产于唐,具有造型古朴大方,晶莹润泽,清淡雅致等特点。古岳州窑窑址,在今湘阴县铁角咀窑头山,是唐朝六大青瓷名窑之一。岳阳瓷厂经过反复试验,新制的岳州青瓷,采用优质高岭土,经现代机械制作,通过1360度高温烧制而成。它继承了古代青瓷的优点,并发展了豆青色釉。产品釉色葱翠,光泽柔和,饰以浮雕花纹,更显得浓淡清晰,层次分明,给人以古朴高雅,气质非凡之感。它不需彩绘贴花,镶金画银,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。龟蛇酒云溪区岳阳酒自古享有盛名。传说汉武帝曾派人到君山索取“仙酒”;唐代诗人李白留下了“巴陵无限酒,醉杀洞庭秋”的名 句;吕洞宾有“三醉岳阳楼”的故事。龟蛇酒选用清冽透明、甘润微酸的君山柳毅井水,配上香糯米酿出酒体,加入洞庭湖区特产金龟、银环蛇和眼镜蛇泡制的液汁,再掺入当归、党参、杜仲、枸杞等十余种名贵中药材,经过高温除毒去腥,窖藏一年以上,使龟蛇和药材的有效成分与酒混合为一体,便成了橙红透明,味美醇和,营养丰富的龟蛇酒。西瓜云溪种植西瓜历史较早,上个世纪50—70年代,主要是河南的枕头瓜;到了80年代,普遍种植“蜜宝”、“蜜桂”和“新城早1号”等有籽瓜。1992年以后,开始种植无籽西瓜,品种以洞庭系列、雪峰系列为主,1996年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,总产量达4000万公斤。2000年后逐步形成了文桥镇的“文桥牌”、陆城镇的“陆逊牌”、路口镇的“曹峰牌”三大品牌。云溪区 - 文化事业湘剧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,文化馆13个,公共图书馆11个,博物馆1座,纪念馆4个。整合组织优秀创作人员创作了《芝麻官打假》、《椅背峰下》、《远山的钟声》等6部戏剧新品。共获全国性金奖2个,省级金奖4个。组织文艺团体参加歌曲、舞蹈、戏曲等各类比赛共获国家、省级金、银、铜奖16个。举办了庆“七一”《歌颂共产党、唱响正气歌》大型歌咏比赛活动,各种广场文化、旅游文化、节日文化、文化“三下乡”、“三贴近”活动。 文化产业推进体制改革,加大产业招商力度,以影视、戏剧、培训、歌舞、娱乐场所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,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.2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6%。 广播电视较快发展。全市广播电台1座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.3%。电视台1座,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.7%,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的进展,150个50户以上的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和375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实现了村村通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5.5万户,数字电视用户5.06万户。云溪区群众喜欢看戏、听说唱,因而地方剧曲种类繁多,流传也广。主要有花鼓戏、湘剧、祁剧、地花鼓、木偶戏、皮影戏、鬼脸戏、渔鼓、丝弦等。云溪区花鼓戏以小旦、小生、小丑“三小”见长,是群众最喜欢的剧种之一。它起源于清顺治年间,“采茶调”和“车马灯”等民间歌舞发展而成,因声腔语言相近,流传地方相通,故统称“花鼓戏”。以后,逐步流入全省其他地区。花鼓戏《打铁》曾被灌成唱片播放全国;湘剧《醉打山门》在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汇演中,主演获一等奖。云溪区湘剧的音乐分为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部分,包括昆腔、高腔、弹腔、杂腔小调等四种声腔和过场曲牌、打击乐曲。唱腔今以弹腔和高腔为主,尚保存一部分昆腔剧目。舞台语言以衡州官话为基础,结合中州韵规范而成。云溪区湘剧的昆腔,格律同于昆曲,但咬字颇具地方特色,上声字依湘南上声字调高唱,使唱腔悠扬清亮。传统曲牌有“粗牌子”、“细牌子”之分,前者古朴粗犷,腔简字多,演唱速度稍快,用唢呐和笛子伴奏;后者细柔婉转,腔繁字疏,演唱速度较慢,以曲笛伴奏。云溪区湘剧的高腔曲牌,可分为《驻云飞》、《四朝元》、《锦堂月》、《桂枝香》、《香罗带》、《八声甘州歌》、《锁南枝》、《一枝花》、《驻马听》、《汉腔》等类,分“腔”与“放流”两个部分。腔尾由人声帮腔,打击乐伴奏;放流字多腔少,曲调为朗诵体,由鼓板击拍。高腔由一个人清唱,众人帮腔,不要音乐伴奏,地方特色十分浓郁。云溪区湘剧的弹腔也分南、北路,地方特色十分浓郁。南路唱腔无行当之分,但各行当的演唱风格有所区别。北路生旦分腔,小生与旦行同,净行与生行同。旦腔比生腔高五度。旋律低且深沉,声调凄凉、哀苦。湘剧云溪区湘剧现行的脚色行当分为生、花、旦三大行。其中生行又分老生、正生、小生,花行又分大花、二花、三花(即丑),旦行又分正旦、老旦、小旦,共九个行当故称“九人头”。云溪区湘剧的表演艺术主要有三种表演风格。一是昆腔戏动作细腻、舞蹈性强的风格。二是高腔戏动作古朴,泥土气息浓,唱、念多的风格。三是弹腔戏动作规范化程度高,多用程式、大段板式变化的唱腔或整段念白手段刻划人物的风格。传统习俗立春前后,各村德高望重的老者带着人用彩纸扎起箩筐般大的牛头,然后敲锣打鼓挨家串户送“报春图”。报春图系木板刻印,内载24节气交接时分及一年农事的安排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图中还穿插有宣传计划生育、保护土地、科学种田的内容。主人则早早点起红烛,燃放一串长长的鞭炮把牛头迎进厅堂,期待报春图带来丰收。春插完毕,农户各自略备薄酒菜肴,款待在插田中相互帮工的亲友,颇有“开轩石场圃,把酒话桑麻”的意味。大家相约日期,每户举一方灯,杂以火龙,锣鼓敲得震天响,走遍村里各户。方灯上面或画丰收图,或书“丰年”、“福寿”、“康泰”等字。灯队每到一户,有“村级”艺人用花鼓调唱灯赞。云溪区 - 旅游资源有岳阳楼、慈氏塔、鲁肃墓、岳州文庙、洞庭湖中的君山和扁山、城南的南湖公园为著名游览地。还有屈子祠、任弼时故居和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的旧址。陆城陆城位于云溪区西北部,依山带水,风光秀丽,“鱼梁拱于前,白马拥于后”,“长江横其北,莼湖绕其东”。相传三国时,吴国将领陆逊屯兵于此,筑土城为营垒,后人念其功绩,使地以人名。陆城素有“千年古镇、沿江重镇、文化名镇”之美誉。陆城自北宋至道二年(公元996年)建县,至民国十九年(公元1930年)一直为临湘县治。境内名胜古迹众多,有古城墙、文庙、武庙、药湖书院、考棚等遗址,又有蜚声湖广的“陆城八景”(教广春水、鱼梁晴蔼、西湖莲芳、马鞍落照、嘉佑晚钟、莼湖夜月、扬陵晚渡、儒矶晓唱),还有现存的老街明清民居16栋、铜鼓山殷商文化遗址、清代寡妇矶遗址,周边地区还有儒矶塔(清刘璈所建)、培风塔等古建筑保存完好。洞庭湖洞庭湖是远古时代云梦泽的遗迹,它的湖面十分宽广,自古就有“八百里洞庭”之说,虽然现在它的面积比以前已经小了一倍,但它仍是中国的第二大湖泊,烟波浩淼、水天一色,范仲淹称它“衔远山、吞长江,浩浩荡荡,横无际涯。”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,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,如:岳阳楼、君山、杜甫墓、文庙、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。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,君山风景秀丽。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,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,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。君山原名洞庭山,是神仙洞府的意思。相传4000年前,舜帝南巡,他的两个妃子娥皇、女英追之不及,攀竹痛哭,眼泪滴在竹上,变成斑竹。后来两妃死于山上,后人建成有二妃墓。二人也叫湘妃、湘君,为了纪念湘君,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。现有古迹二妃墓、湘妃庙、飞来钟等。君山的竹子很有名,有斑竹、罗汉竹、紫竹、毛竹等。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、荷花节和水上运动。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,其物产极为丰富。湖中的特产有河蚌、黄鳝、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。洞庭湖的“湖中湖”莲湖,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。湘莲颗粒饱满,肉质鲜嫩,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。南湖南湖水面面积达1200公顷。湖面终年碧波荡漾,幽静雅洁,湖岸多湾,港湾曲折,有“一龙赶九龟”的地貌造型,现在被列为省自然风景保护区和国际龙舟赛场。南湖北港湾口有一座古代建造的三眼桥,建在紫荆堤中间,在过去的几百年间,紫荆堤曾是岳阳通往外界的唯一水路通道。南湖多湾多汊,港湾曲折幽深,湖水清澈明净,湖内小岛峙立,湖岸群峦起伏。南岸有一山,形如巨龙,名叫龙山,为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和旅游度假区。每年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即在此举行,游人泛舟湖上,可饱览无边风月。附近建有中心酒店和度假村,设有各种游船。南湖风光极其秀丽,西通洞庭,南临赶山、龟山、北接金鄂山、白鹤山。湖中产鱼,岸畔产茶,鱼肉鲜美,茶叶香馨。因而,自古以来,南湖就成为文人泛舟品鱼喝酒、饮茶吟诗的最佳场所。唐时张悦贬谪岳州,经常召来很多文人在湖中唱和。诗仙李白的“水闲明镜转,云绕画屏移”更是以白描的手法来直接赞美南湖。三眼桥位于南湖之东,长40米、宽12米、高15米,古称万年桥。三眼桥始修于宋代,最后一次修葺(1875年)距今亦有120余年。三眼桥东面的螺蛳山上,有尚书墓,是与修三眼桥有关的明代户部尚书方钝之墓,留有“方尚书苦修三眼轿”的故事。麋子国遗址亦在南湖东岸,留有夯筑土墙的遗迹。麋子国是夏代的古国,古时常有诗句咏及,如清吴俊升有“麋子国浮秋色外,湘君山涌月明来”句。“一龙赶九龟”是指龙山与龟山的合景。在南湖南岸,龙山前有九个独立小岛(即龟山),形成的景象好似一条龙在追赶九只乌龟,故以“一龙赶九龟”命名此景。“九龟赶一癞”景观同“一龙赶九龟”的成因相同,癞蟆山位于湖南出口,其状若蟆蹲坐,其后是九个小岛组成的龟山,连赶来望运河,便形成九只乌龟追赶一只蛤蟆的景象。
